頔塘是我国早期的水利设施,也是太湖南岸重要的水运通道。历朝地方官都十分重视对頔塘的保护,频繁地维修、加固和疏浚,使頔塘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江南运河南浔段自西向东依次流经泰安路社区、适园社区和百间楼社区,全长约1.58公里,沿线主要交汇河流有(自西向东):南市河、皇御河、百间楼河与马家港。
沿頔塘故道筑有东栅上塘、东栅下塘、西栅上塘和西栅下塘4条主路,现分别改名为:东大街、下塘东街、西大街和下塘西街。
江南运河南浔段中心河道两岸均为古镇区,至今仍保留大量清末民初传统建筑,包括庞氏承朴堂、金氏承德堂、尊德堂等宅第民居,更有通津桥、洪济桥等重要的大运河水利工程设施横跨其上。
故道与南市河交汇处——丝行埭,曾是清末南浔最大的生丝交易场所。生丝在此交易上船之后,便经由頔塘往东直运上海外滩的十六铺码头。正是由于頔塘便捷的水路运输条件和南浔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丝商群体。
頔塘是最早的人工修筑的运河之一,它位于江南水网地区,沟通了太湖水系和钱塘江水系,不仅便利了南北大量物资的运输交换,也促进了东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突出普遍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南浔古镇与頔塘在大运河价值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既具备了大运河的所有共性价值,又体现了其有别于其它运河城镇和河道的特殊价值。
1.頔塘开凿历史悠久,是整个大运河体系中历史较为久远的运河河道之一。
頔塘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晋,经过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可以说历史发展脉络清晰,志书记载流传有序。
頔塘具有重要的水利枢纽作用,其整治与开浚多为官府行为,又因其是漕运的重要水道,故有志书将頔塘称为“官河”。(《浙西水利备考》《太湖备考》、同治《湖州府志》、《乌程县志》《南浔镇志》对頔塘的开凿均有详细的记载)。
頔塘是太湖流域开凿最早的运河之一,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自开凿起至今,历经各朝各代的整修与拓浚,始终发挥水利设施和航运通道的功能,对研究我国古代水利史、航运史和沿岸社会经济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江南运河南浔段则是頔塘全段河道中唯一未经大规模拓宽,仍保留清代至民国时期原貌的运河河道。
2.頔塘见证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制度体系——漕运的发展、兴盛及消亡。
自唐代以来,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到宋代,随着政治中心南移,也同时带来了湖州经济的大繁荣。頔塘沿岸是江南的“富庶之地”,物产丰富,也是整个封建王朝的“财赋之地”,“苏湖熟,天下足”使頔塘沿岸的湖州地区成了漕粮的重要输出之地,而頔塘成了漕粮、贡赋输出的唯一水上大动脉,为保证漕粮的顺利运输,促进了湖州历代官府不遗余力地对頔塘进行维护及相应配套设施的管理,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保证了北方政治、军事中心的供给,充分反映了頔塘作为漕运首要运输通道的政治性意义。
頔塘的功能由最初的军事争霸演变成漕运,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需要。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以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称为“漕运”。
从宋代开始至元明清,湖州成了“天下粮仓”,物产丰富,粮食、蚕丝、绫绢、茶业、太湖石、湖笔等源源不断通过頔塘经过大运河向政治中心输出,“漕舟六十艘、运军六百六十名。”承担每年的漕运任务。頔塘历史上曾一度称“官河”,顾名思义就是官府运输之河。頔塘将湖州地区的赋税和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首都或主要集散地,保证了朝廷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需求,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頔塘在中国大运河中的地位及漕运史上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3.頔塘的运输功能还为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的产生和南浔古镇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鸦片战争后上海开放口岸通商,早已闻名海内外的辑里湖丝借助頔塘的运输便利,自南浔沿頔塘向东直至上海十六铺码头远销海外。至清代同光年间,南浔镇上形成了以“四象八牛”为代表的丝商群体。在输出丝绸的同时,頔塘还成为西方先进思想和文化输入南浔的重要通道。浔商在与西方进行商贸往来的同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将西方的建筑风格引入,在南浔古镇中形成了中西方建筑交相辉映的独有特色。使具有海派风格的南浔古镇区别于其他传统的江南水乡古镇。
*如素材有侵权请联系0572-3021061
来源:趣南浔
往期推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